
提到伊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种是金庸小说中小昭曾经待过的明教老家,另一种则是上世纪巴列维王朝时期,女性穿着西装、头发随风飘扬、不戴头巾的洋气旧照。然而,这样的画面早已成为过去,随着时光的推移,伊朗女性的头发被严严实实地裹进头巾里,笑容中多了几分拘谨。这种转变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直到2023年,伊朗突然宣布废除强制戴头巾的法律,女性们终于能够解开束缚,自由地展现笑容。这一变化看起来像是童话般的奇迹,但背后却有着比小说更加曲折的故事。
要说这场自由的来临有多戏剧性,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狠人”。在2019年之前,伊朗女性的生活还稍显宽松,她们可以稍微放松头巾,有时也能去球场看一场比赛。那个时候,虽然有规定,但并没有那么严苛。然而,一次女性球迷闯入球场的事件,成为了改变一切的导火索。借此机会,强硬派的萨拉米上台执政,开始把女性视为“服从性测试”的对象,强制戴头巾被变成了严苛的法律条文。
从那时起,伊朗女性的生活进入了黑暗的时期:街头执法愈加严厉,不戴头巾的女性轻则遭罚款,重则被带走。即便是女明星,也未能逃脱“清算”,反对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前后数百人因抗议而丧命。
萨拉米的策略似乎很简单:先控制住国内的女性,再转身对外展示力量,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过度压迫终会带来反弹。事实上,伊朗女性的抗争从未停止过,她们有的在街头摘下头巾,有的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尽管遭遇重重打压,但她们眼中的火焰从未熄灭。
展开剩余56%今年6月,突然发生的一个转折点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以色列的导弹划破了伊朗的夜空,而萨拉米——那个被视为“头巾监督员”的强人,正好在这次袭击中丧命。需要澄清的是,以色列并非来拯救伊朗女性,而是针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展开行动,萨拉米正是因为此前的挑衅言论和军事行动,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间接促成了伊朗内部的权力真空,之前被压制的民生诉求也终于得到了释放。废除强制戴头巾令,成为了新政府安抚民心的首要举措。表面上看,事情显得有些荒诞,但其中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历史上的强人们往往喜欢通过压制最弱势的群体来树立威信,然后再去挑战外部更强大的对手。然而,萨拉米显然没有意识到,他忽视了国内女性的基本诉求,过度压制自己国家的弱者,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当然,以色列的导弹只是一记“临门一脚”,真正的推动力还是伊朗女性几十年来不断抗争的力量。要是没有她们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的反抗,即便强人倒台,自由的曙光也未必如此迅速到来。正如弹簧,只有在受到压迫时,才会积蓄足够的反弹力量。巴列维王朝时期的自由已经成为历史,而如今的自由,是靠伊朗女性的顽强抗争换回来的,这比天上掉馅饼来得更加真实和有力。
现在走在伊朗街头,你会看到一些女性戴着头巾,有些则选择不戴。她们的笑容里,终于多了一份轻松和自信。对于伊朗女性来说,这次头巾的变化只是一个开始。她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别人给予的自由”,而是本该属于她们自己的权利。
那些认为“自由是外人赋予”的言论,实际上没有看清自由的真正本质。以色列的导弹,虽然敲碎了压迫的枷锁,但真正推开自由大门的,是那些勇敢摘掉头巾、敢于站出来的伊朗女性。因为只有通过自己争取到的自由,才是最牢靠的。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