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中旬,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给养问题,抗联第三路军决定派遣九支队出发。队长边凤祥带领着30多名战士,从德都(今五大连池市)朝阳山根据地启程。他们穿越了茫茫林海,跨越了哈北铁路,经过了克山县,一路跋涉,跨平原,趟过河流,风餐露宿,艰难行进,目标是向西推进。
尽管这次行动的队伍人数不多,隐蔽性很强,但敌人依然察觉了他们的行踪。沿途各个村庄的伪警察很快发现了抗联的踪迹。尤其在克山地区,抗联九支队与敌人发生了几次小规模战斗,但由于伪警察战斗力薄弱,敌人要么被消灭,要么被俘。在整个行军过程中,抗联九支队并没有固定的行军规律,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迂回战术,主动避开敌人主力,令敌人一时难以摸清其动态。
8月20日下午,九支队终于抵达拜泉县境内,途经国富镇时得知前方有一个较大的屯子——勤俭村(现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该村日寇在此设立了一个警察所,驻扎着数名日本兵和伪警察。这个警察所正好挡住了抗联的去路,成为了他们西进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一障碍,确保更多的给养补充,边凤祥决定将这个伪警察所一举摧毁。
展开剩余74%当天晚上七点左右,九支队悄悄接近了勤俭村的东头,藏身在路旁的庄稼地里。尽管经过了多日的艰苦行军,战士们身体疲惫,但他们依然保持高度警觉,毫不懈怠。夜色渐深,周围一片宁静,战士们在庄稼地里休整,吃着干粮,整理装备,随时准备发起攻击。
大约两个小时后,忽然从村东头的路上传来了马的嘶叫声,接着是几名日本兵的笑声,声音逐渐接近。抗联战士们虽然不懂日语,但依然通过敌人的谈笑声判断出敌人正逐渐靠近。由于天色已晚,战士们隐藏在庄稼地中,敌人并未察觉到他们的存在。敌人的马队经过时,逐渐远离村公所,战士们趁机悄悄跟上,迅速向伪警察驻地进发。
原来,这些骑马的日本兵正是外出执行任务后,顺路在村里喝花酒,放松心情。回到驻地后,他们将马匹交给伪警察翟万福,然后进入正房准备休息。就在他们走进屋内的瞬间,抗联战士们猛地冲进院内,迅速抓住了负责牵马的伪警察,其他战士则冲进正房,几乎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将三个日本兵当场击毙。
在场的伪警察见状,纷纷举手投降。战士们随后对村公所的各个房间进行了彻底搜查,确保没有其他敌人藏匿。对于那些俘虏的伪警察,战士们进行了简单的思想教育后,将他们释放。然后,小分队牵着十几匹马,带着缴获的粮食、军服和十几支枪,以及一千多发子弹,趁夜色悄然向西继续行进。
然而,就在战士们撤离后不久,被俘的伪警察翟万福紧急通过电话向拜泉警务科报告了这次事件。拜泉警务科随即向伪北安省警务厅汇报。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伪北安省警务厅一时难以相信抗联敢袭击一个不起眼的村公所,于是立即组织了讨伐队。从克山乾丰警察署出发,派出数百名伪警察组成的讨伐队,同时调集了各个村公所的劳动力组建了所谓的“棒子队”。
第二天早上,伪北安省警务厅再派出几百名伪警察,加上乾丰的讨伐队,队伍的总人数已超过一千人。与此同时,拜泉县境内的村公所也按照命令,派出了大量青壮年劳力,组成了多个“棒子队”。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沿着克山方向展开搜捕,横跨公路、铁路、山林、田野,甚至草坡沟渠,目的就是要将抗联小分队一网打尽。
为了追查九支队的行踪,敌人还派出了大量特务,打着农民、车老板、行商、游医的幌子,四处侦查、打听抗联的动向。这些特务对抗联小分队展开了长时间的追踪与侦查,甚至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物力。然而,尽管敌人费尽心思,始终没有能够摸清抗联小分队的行踪,甚至连一丝线索都没有发现。
敌人的追捕持续了半个多月,期间他们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甚至连伪警察和“棒子队”的士兵们也已疲惫不堪。最后,敌人终于无奈地停下了搜捕行动。抗联小分队依旧隐秘无踪,给敌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挫败感。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