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起,从南沙北站(原广深港高铁庆盛站)通往广州南、香港西九龙以及深圳等核心地区的线路班次密,高效拉近与深圳、香港等城市的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
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的交通建设一直备受关注。除了南沙北站的班次优化,近期更是好消息频发——
9月,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告显示,深南中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方案预研项目已中标,该线路将串联起深圳、南沙与中山的跨珠江口线路,加之南中珠城际稳步推进,两条城际线路将在南沙南部交汇,“南沙南站”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被称作“超级枢纽”的南沙站预计2028年竣工投用。未来,南沙将形成“南中北”的轨道交通格局,枢纽辐射力全面提升。
交通配套与跨江通道也同步提速,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落成后,配套的灵新大道南延线已正式投用;深中江城际、狮子洋通道等重大项目同步建设,南沙交通枢纽的大棋局轮廓愈发清晰。

刘伟 摄。
双枢纽联动:打造跨城通勤核心支点
10月11日,广深港高铁庆盛站正式更名为南沙北站。更名之后,南沙北站车次优化升级同步落地:往返广州南、深圳及香港西九龙站的车次增加,虎门方向车次同步恢复开行。
其中,往返香港西九龙站全天共12个班次,出发早、密度高、返程晚,最快42分钟即可跨境通达;
与深圳的联通网络进一步加密,车次覆盖深圳北站、福田站、坪山站,满足不同出行需求;
所有经停南沙北站的车次均在广州南站停靠,停留时间2-5分钟,为市民中转换乘提供极大便利。
除深化大湾区内部联动外,线路辐射力进一步延伸至湖南、粤东等地区。南沙北站往粤东潮汕方向、福建、湖南方向也有多班车次,最远的一班可途经湖南、湖北、河南、江苏等省,直达东部沿海城市连云港,让大湾区与周边城市的资源流动更高效、要素衔接更顺畅。

刘伟 摄。
与南沙北站形成功能互补的,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南沙站。
这座计划于2028年2月底竣工的“超级枢纽”,作为广州铁路枢纽“五主四辅”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期规划14台29线,将引入南沙港铁路、深茂铁路、广中珠澳铁路等多条骨干线路,同时贯穿地铁18号线,构建起多层级交通网络。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节点,南沙站通过深茂铁路等线路向东可直达深圳、东莞等城市,向西可连接中山、江门等地;通过广中珠澳高铁等线路,向北可延伸至广州市区并接入京广高铁等全国铁路网,向南可直达珠海、澳门,完善大湾区内部的“A”字形交通骨架。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会长、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马向明认为,南沙站作为联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茂铁路枢纽站,不仅能实现东西向两岸资源的直接贯通,还能南北向衔接珠海与广州,更有地铁18号线与深茂铁路在此交会,形成“十字交叉”的交通枢纽格局,为南沙辐射全域奠定坚实基础。
立体交通网:内外路网无缝衔接
两大高铁枢纽构成了南沙交通的“大动脉”,而不断织密的跨江通道、城市路网和智慧交通,则让“大动脉”的活力顺畅注入“毛细血管”,形成内外联动、全域畅通的立体交通体系。
2024年10月30日,深中通道南沙线正式通车,南沙与深圳、中山顺利“牵手”。这条连接深中通道与南中高速的联络线,让三地全面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

向外,南沙打通跨城联结的“大通道”——
为最大化通道价值,南沙同步开行至深圳前海的跨市公交专线和深圳机场快线,并通过道路快速化改造,实现跨城通道与区内路网的无缝衔接。
与此同时,跨城大巴和公交网络持续拓展。如今已覆盖东莞、中山、珠海等周边城市,进一步拉近了大湾区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而南中城际等重大交通项目稳步推进,未来也将让中山、珠海等地市民借助南沙枢纽前往广州城区的通勤更加便捷,跨城往来的选择愈发丰富。

向内,南沙畅通城市交通的“微循环”——
以明珠湾为核心的快捷骨架路网加速构建,中心主城区“快速环路”逐步成型;凤凰大道南北贯通后,将南沙中心城区与南部片区紧密串联;地铁18号线、4号线高效运营,不断加密区内轨道交通网络;智慧交通系统广泛应用,路口智能信号配时、停车诱导等功能落地见效,提升区内交通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如今的南沙,已形成多维度覆盖的立体交通体系,这张四通八达的网络,正是南沙融湾向海的坚实支撑,让“走出去”更便捷、“引进来”更高效。
产城融合:交通赋能产业民生双提升
每天,南沙蕉门地铁口和横沥地铁站的跨市公交准时发车,奔波于穗深、穗中等地的通勤族,不再为路途曲折发愁,跨城上班、同城生活成为常态。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心联通”,正是交通“硬联通”催生的直接改变,而在此基础上,产业“软联通”的加速推进,更让交通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南沙正全力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加快构建“2+5+2”现代化产业体系。创享湾、国际人才港等平台载体各具特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越来越多龙头企业、科创团队在南沙安家落户。
作为广州唯一的深水港,南沙港年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成为大湾区出海通道的重要节点。依托“港口+高铁”的双重赋能,货物可在南沙实现“江海铁”多式联运,高效通达全球各地,未来更多出海企业将借助南沙的政策红利与地理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区域产业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向明表示,当前,南沙已构建起集高铁、地铁等多模式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这使得南沙位处几何中心的位置优势得以兑现,加之南沙突出的政策红利,这对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未来,南沙的临港产业还可以便利地利用广深港等多地的城市功能,以珠江口东西两岸市场为支撑,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协同升级。

狮子洋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持续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南沙乃至大湾区的路网布局。南沙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大湾区中心”,更将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的“价值枢纽”,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撰文:梁诗婷

配资炒股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