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位76岁的学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我国唯一同时拥有“院士”和“国医大师”双重身份的中医药泰斗。 王琦不仅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更以“中医体质学”的开创者而闻名。 他制定了我国首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让中医药真正走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而他在高血压等疑难病治疗上的独特思路,也为无数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1943年2月,王琦出生在江苏高邮。 高邮,这座有着七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这里孕育了他温润坚韧的性格,也成就了他与中医的缘分。
少年时代的王琦聪颖勤奋,18岁便拜在当地名中医江韵樵先生门下学医。 他白天随师行诊,学习“识药辨病、出诊理症”的技巧,晚上则点着昏黄的油灯,反复背诵《汤头歌诀》《黄帝内经》等典籍。 江先生常叮嘱他:“学医之人,要有仁心,更要有恒心。 ”这些话深深烙印在王琦心中。 从那时起,他不仅学会了辨识百草、书写方剂,更在心底埋下了传承中医的坚定信念。
1961年至1976年,王琦在高邮市人民医院担任医师。 彼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学习与研究的氛围也受到限制。 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熄灭。 据同事回忆,那些年王琦有时会带着医书,悄悄走进田间地头,甚至躲在玉米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白天救死扶伤,晚上挑灯苦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他日后攀登医学高峰的重要底色。
1977年到1978年,王琦在高邮市中医院继续从事临床工作。 那一年多的实践,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医“望闻问切”的魅力,也认识到传统中医在诊疗中仍有待完善和系统化的地方。 这份体悟,为他日后的创新埋下了伏笔。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王琦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为首批中医研究生。 这是他学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在研读典籍时,《黄帝内经》关于“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深深吸引了他。 书中记载,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划分,人有五种体质,再细分为二十五类。 这启发了他:中医能否以“体质”为切入点,建立更科学的临床体系?王琦广泛查阅古籍,发现古人虽有相关零散记载,但从未形成系统理论。 于是,他大胆决定以“体质学”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这一决定,几乎改变了他一生的学术道路。
当王琦提出选题时,导师最初是反对的。 导师担心:“中医体质学有这个学科吗?万一研究不成,你的论文怎么办?”面对质疑,王琦并没有退缩。 他反复思考后,依旧坚定:“若无人开先河,中医学科如何发展?”最终,他撰写的《论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顺利通过答辩。 正是这篇论文,奠定了他一生研究的根基。
毕业留校任教后,王琦并未放下“体质”研究。 他坚信,这其中“大有文章”。 他既钻研古籍,又深入临床,逐一记录患者的体征和病史,并加以分类归纳。 随后,王琦带领团队走遍大江南北,历时多年,收集了21948例人群样本,涵盖不同民族、地域。 经过缜密研究,他提出以生物差异、遗传差异、心理差异和社会适应力为维度,将中国人群体质分为九类:
平和质:精力充沛,健康状态较佳;气虚质:容易疲乏,抵抗力差;阳虚质:畏寒,手脚冰凉;阴虚质:怕热,常感燥热;痰湿质:体型偏胖,易倦怠;湿热质:常见痤疮、口苦口黏;血瘀质:面色晦暗,常有疼痛;气郁质:情绪低落,食欲差;特禀质:过敏体质,易发哮喘或荨麻疹。 自此,“辨体—辨病—辨证”三结合的诊疗新模式正式诞生,中医体质学也由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长期临床实践中,王琦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三维诊疗模式,以及“主病主方”的思想。 他强调,治疗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结合患者体质与证候,形成更加精准的方案。 在疗效评价上,王琦提出“三要两相信”:要有数据、要有证据、要有客观评价;既要让中医医生相信,也要让西医医生信服。 这种理念让中西医之间有了新的交流空间。
王琦教授在高血压治疗上独树一帜。 对于1期、2期高血压患者,他常用自拟“镇逆降压汤”,方中川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药材,起到平肝潜阳、降压安神的作用。
若为3期患者,王琦会加用羚羊粉、珍珠粉以平肝息风;若单纯舒张压偏高,则加生黄芪、葛根、茜草益气活血。 他还强调,根据患者体质差异(阴虚、痰湿、湿热等),灵活加减,使治疗更加个体化。 他的方药配伍思路,既有理论高度,又具临床可操作性,被称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典范方案”。
在“主病主方”思想的基础上,王琦提出“四维模式”:疾病急骤——主方为纲:病情危重时,以主病主方为主,辅以加减。 病证同显——合方分击:病症并重时,病与证同时调治。 多恙并存——调体用方:多种病证共存时,以体质调治为主。 先病后体——序贯用方:病证缓解后,再以体质治疗巩固疗效。 这种灵活模式,兼顾辨体、辨病、辨证的有机结合,既目标明确,又因人而异,显示出中医的智慧与灵活。
王琦还指出,高血压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常伴随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形成代谢综合征。 他认为,这本质上是“不良生活方式与营养过剩导致的代谢紊乱”。 他特别强调体质与代谢疾病的关系:痰湿质、气虚质、痰湿夹瘀质人群最易肥胖,而肥胖又与高血压、高血糖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不仅指导了中医诊疗,也为公共健康干预提供了思路。
尽管名满天下,王琦始终心系故乡。 几年前,他回到高邮义诊。 面对前来求医的乡亲,他没有丝毫架子,耐心询问、仔细诊断,最后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下药方。
一位患者感叹:“要是农村常有这样的好医生该多好!”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 从那以后,王琦坚持每年回乡义诊。 2015年,“王琦国医大师高邮工作室”成立。 他不仅带来全国优质中医资源,还通过公益讲座、学科帮扶,为家乡中医学发展注入活力。
王琦常说:“高血压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身体长期失衡的信号。 ”六十余年行医生涯,他把诊室、课堂和实验室当作三个舞台,用一生的精力去传递一个理念——调压必须先调体。 对他而言,血压计上的数值只是结果,背后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患者的体质类型和生活方式。
如今,虽已进入耄耋之年,王琦依旧坚持每周出诊,亲自把关学生的病历。 他喜欢打一个比方:“血管就像房屋的管道,刚开始的小裂缝看不出问题,但若不及时修补,终有一天会酿成大祸。 ”因此,他强调高血压干预必须精准、简便、可持续,才能真正服务于普通人。
在临床实践中,王琦提出了“体质分型干预”的模式,把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痰湿阻滞、阴虚火旺等不同类型。 他强调“不是治病,而是治人”,让中医调养从模糊走向精细化。 正是这种个体化的思路,使得高血压的中医治疗逐渐摆脱经验性,走向可验证、可推广的体系。
一次走进基层义诊时,有村民围着问:“王院士,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有没有一些最朴素、最实用的办法能稳住血压?最好是不用花钱、天天能做的。 ”
王琦笑着回答道:“少盐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我还想告诉大家,还有三件常被忽视的小事,只要每天做到,血压自然会慢慢平稳。 别小看这三件小事,它们就像为身体加固的螺丝钉,常常比大药方更管用!”
第一件小事是呼吸。 很多人习惯在紧张、劳累或情绪波动时,呼吸急促而浅短。 长期这样,交感神经会被不断刺激,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自然就容易升高。 王琦把呼吸称作“人体的自我减压阀”。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深长呼吸的习惯,比如每天抽几次时间,静坐五分钟,把注意力放在腹部,让吸气时腹部自然鼓起,呼气时缓慢放松,就能帮助身体逐渐放松,血管也随之舒张。 很多患者在学会这种深呼吸后,发现原本紧绷的肩颈慢慢松弛,心跳也比以前平稳。 对于处在高血压前期或者血压波动不大的人,这样的呼吸训练相当于每天给身体做一次“降压操”。
第二件小事是心态。 高血压常常和情绪紧张联系在一起,有的人在医院一量血压就高,这就是典型的紧张反应。 长期心情焦虑、爱生气的人,体内会释放更多应激激素,导致血压上升。 王琦反复强调,控制血压不能只看饮食和运动,心态平和才是关键。 他在门诊中见过许多患者,生活中小事不断放大,比如家庭矛盾、工作不顺,就会让血压一再飙升。 而那些能保持乐观、善于自我调节的人,即便基础条件相似,血压却更容易控制。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复杂的方法。 每天找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去做,比如散步时看看花草,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和朋友聊聊日常琐事,都是调节情绪的方式。 有患者在学会用这种方式排解压力后,血压波动减少,晚上也能睡得更踏实。
第三件小事是睡眠。 现代人常常因为工作或娱乐而熬夜,结果白天精神不振,夜间交感神经得不到休息。 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更容易持续偏高。 王琦提醒,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 很多人以为躺在床上玩手机也算休息,其实蓝光刺激反而会让大脑保持兴奋,影响褪黑素分泌,使血压在夜间难以下降。 高血压患者如果能做到规律作息,每天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保持7小时以上的深度睡眠,往往比单纯依赖药物更能稳定血压。 他在随访中发现,那些长期坚持早睡的患者,第二天早晨的血压更容易保持在正常范围,而熬夜的人则容易出现清晨血压高峰。
把这三件小事结合起来,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呼吸练习帮助身体放松,为情绪稳定打下基础;良好的心态又能减少夜间辗转反侧,提高睡眠质量;而充足的睡眠则让白天更有精力去运动和管理饮食。 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正是高血压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有价值的部分。
在门诊中,王琦经常代入患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他遇到过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平时工作忙碌,血压长期在150/95毫米汞柱左右。 患者自述饮食控制得还算严格,也坚持运动,但血压总是降不下来。 经过详细了解,发现他白天工作节奏快,讲话急促,呼吸也短促;同时性格急躁,遇到问题容易上火;晚上常常熬夜看手机到零点以后才睡。 王琦指出,这三件小事恰好全被忽略。 于是让他从每天固定十分钟的深呼吸练习开始,学会在情绪紧张时停下来调整呼吸;同时每天写下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帮助自己平复心情;最后规定在晚上十一点前必须关灯休息。 三个月后复诊,这位患者的血压稳定在135/85毫米汞柱,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她的血压控制得并不理想,总在波动。 她认为自己吃得不咸,也经常散步,为什么血压还不稳定?经过交流,发现她平时特别容易担忧,遇到子女的问题总是反复思虑;同时,她虽然早睡,但睡眠浅,经常半夜醒来。 王琦分析后指出,这正是情绪和睡眠两方面的影响。 他建议患者每天睡前做一些缓慢的腹式呼吸,并在卧室保持安静和昏暗环境,减少干扰。 一段时间后,这位患者的夜间血压明显改善,清晨血压也趋于平稳。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血压的稳定并不只是药物治疗的结果,更与生活方式和体质调养息息相关。 王琦提出的三件小事,看似简单,却直击日常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对于广大高血压患者来说,把这些小事当作日常习惯,远比偶尔的突击运动或饮食调整更有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它的管理是一场长期的战斗,而不是一时的突击。 呼吸、心态和睡眠,就像三根稳定的支柱,为血压的平稳提供了牢固的支撑。 它们没有任何花哨的技巧,只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 坚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养。
许多患者在开始时可能觉得效果不明显,但王琦提醒,高血压的发展往往是缓慢的,改善同样需要时间。 就像河水冲刷堤岸,不是一日之间形成缺口,修复也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 只要方向正确,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在血管中留下痕迹,最终汇聚成看得见的结果。
王琦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告诉人们,高血压的控制从来不是单纯依赖药物的过程,而是体质与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饮食和运动是基础,而呼吸、心态和睡眠则是经常被忽略的“螺丝钉”。 它们不起眼,却能真正把血压牢牢固定在一个安全的范围里。 对于患者来说,这些小事不需要额外花钱,也没有复杂操作,只需要每天花一点点心思去做,就可能带来长期而稳定的收获。
1.张伟,李娜.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0):1452-1456.
2.王强,赵敏.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22,29(06):985-988.
3.刘芳,陈杰,周玲,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75-279.
配资炒股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